俞正声书记曾特意提到这个问题,他说你看现在三一重工要落户上海,这是制造业。
在这个阶段,房地产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大规模的空心化,众多产业部门的商业模式与房地产嫁接,如工业地产、商业地产、文化地产、旅游地产,在其商业模式设计中房地产成为基础支撑,变相沦为房地产的融资平台。这对于执政者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考验。

房地产调控第二个阶段发生在2007年到2008年间。这个阶段标志特征是房地产金融化程度加快,企业大量涉足房地产,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上升为支柱产业。第二个堡垒是畸形的产业结构,即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不合理的地位。第一个堡垒是政府,必须转变经济社会管理方式,减少对要素资源的控制,营造良好的市场和法制环境,使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真正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使要素资源从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即使产业技术实现了突破,商业市场也会受制于房地产业无法孕育出必要的规模。
这就导致政府总是倾向增量思维,在保增长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很难推进关乎存量的重大调整,尤其无法接受由调整导致的大量结构性失业。而且在货币增发背景下,货币资产面临缩水,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城市排水系统的完全的整体性,不仅是指其建设功能分属政府多部门,如市政、排水、环保、电力、通讯等不同部门,需要一个统一协调的机构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而且在于其功能是整体性,某个地方排水系统出现问题将导致整个排水系统运行。
因为,这次北京大暴雨所引发出的问题,并非仅技术性问题,比如,城市排水系统标准不足,设施老化。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一些地方新城的建设,建设后的排水系统就出现严重滞后,问题重重。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大问题。7月21日,北京市下一场61年来最大的暴雨。
也就是说,中国城市的排水系统的严重滞后,并非是城市规划不科学,也不是建造排水系统的技术不够及资金分配不足,而是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关,与当前政府考核体系有关。我们可以看到,前十年,在追求GDP增长及房地产暴利的冲动中,中国出现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特别是为了迎接2008年的奥运会,北京市的城市建设扩张更是迅猛,市政基础市场建设投入更是高得惊人。进入专题: 经济模式 。如果不改变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增长方式,及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在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排水系统严重滞后的局面是不容易改观的。我们所看到的,大暴雨后更多的是民众自救与互救,而很少有政府相关部门出来救助及提供救助场所的。
GDP增长快了,就得用宏观调控政策来限制城市发展速度。因此,那些与GDP增长数量目标相关性较大的城市基础设施表面工程,各地政府就会加大其投入,而且其扩张速度建设速度越来越快。也就是说,中国城市的快速扩张应该是在十几年内的事情,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在这个时候开始。可以说,中国城市发展应该是在近20年左右的事情,而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要晚于这个时间。
时间上的偶然性是指该系统如果不是大的暴雨出现,它的严重滞后性也就不会暴露出来。因此,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大上快上,但他们重视的是地上而不是地下,这就必然导致各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严重滞后。

特别是对北京这样的缺水地方,对于短期政府来看,几十年一遇的情况更不是其考虑之范围。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一个严重城市发展问题。
如果不从这样的角度入手来反思,那么要找到当前中国城市排水系统问题的根源是不可能的。可想而知,如果GDP的经济增长是以数量为目标,那么这种经济增长既不要关心GDP增长之质量,更不要关注GDP增长是不是有利于民生也就是说,中国城市的快速扩张应该是在十几年内的事情,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在这个时候开始。整个城市都成了水的海洋。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排水系统不健全。城市排水系统的完全的整体性,不仅是指其建设功能分属政府多部门,如市政、排水、环保、电力、通讯等不同部门,需要一个统一协调的机构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而且在于其功能是整体性,某个地方排水系统出现问题将导致整个排水系统运行。
但是,过去20年,北京城市的扩张已经是那个时候几十倍了,城市基础建设的增量也应该是从那个时候才开始增长上百倍了。可以说,中国城市发展应该是在近20年左右的事情,而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要晚于这个时间。
因此,政府所有的政策法律及制度安排都是围绕着这个GDP增长目标而行。这次大暴雨不仅暴露出中国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和防汛能力不足,也暴露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脆弱性及不可持续性。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一些地方新城的建设,建设后的排水系统就出现严重滞后,问题重重。特别是为了迎接2008年的奥运会,北京市的城市建设扩张更是迅猛,市政基础市场建设投入更是高得惊人。
北京是这样,上海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前十年,在追求GDP增长及房地产暴利的冲动中,中国出现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但是,在如此重大的突发事件面前,政府领导人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内出现事件的现场,也没有在洪水满路的地方见到更多的政府官员出现(当天大暴雨时我也正行驶在路,直到晚上8点才回到家,但很少看到政府部门来帮助在路上受困者,看到许多人都在暴雨中无助的等待)。因此,中国城市的排水系统严重滞后,并非是技术条件与制度法律问题,而是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关。
GDP增长慢了,就得用宏观政策来刺激城市发展速度。这些都与当前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政府政绩考核标准有关。
如果不从这样的角度入手来反思,那么要找到当前中国城市排水系统问题的根源是不可能的。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大问题。
时间上的偶然性是指该系统如果不是大的暴雨出现,它的严重滞后性也就不会暴露出来。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一个严重城市发展问题。
特别是对北京这样的缺水地方,对于短期政府来看,几十年一遇的情况更不是其考虑之范围。因为,对于城市的排水系统来说,不仅在于它具有功能的整体性,即城市排水系统的公共性并非是局部的,如城市公园及公路那样只服务建设城区部分居民,而是具有完全的整体性,也具有时间上的偶然性。这样,不仅市民对城市的排水系统的关注明显会比较少,而且城市的政府同样会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的科学性长期性及规范性容易排除在政府面子工程之外。城市建设引发积水问题突出。
可见,北京的大暴雨主要是与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政府行政管理意识有关。在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下,这不仅说明了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差,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对这突发事件出现责任意识弱。
我记得1993年到北京,当时还只是在修建北京三环路,四环路只是修建由奥运村到机场这一段路。如果不改变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增长方式,及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在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排水系统严重滞后的局面是不容易改观的。
因此,在大暴雨之后,我们关注的不是出现的问题有多大,关注的造成了多大损失(当然这些东西也重要),而是在关注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关注的是在事件中政府行政管理机制是否能够有效运行?关注的是北京希望成了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这样城市排水系统相适应吗?还有,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之势,在这样的大势中,应该建设起什么样的城市排水系统?等等。管理缺陷造成设施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不足。 |